返回首页 工作机会 行业动态 企业展台 最后更新 高级搜索 我要投稿 退出登陆 联系我们
表贴工艺 表贴设备 表贴质量 管理知识 表贴软件 PCB 无铅制程 COB邦定 波峰焊 静电防护 相关标准 工作机会 行业动态
当前在线: 1
表面贴装工艺
表面贴装设备
表贴PCB知识
表面贴装质量
表贴管理知识
表面贴装软件
表贴静电防护
表贴行业动态
波峰焊接技术
COB邦定相关
无铅制程专栏
企业会员介绍
相关行业标准
招聘信息公告

SMT之家论文中心 / 表贴行业动态 / 年全球PCB产业增势不减
年全球PCB产业增势不减
2005-03-25          点击: 5877
年全球PCB产业增势不减
  2004年,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及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的全面上扬,为印制电路(PCB)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PCB的整体订单充盈。可以说,2004年是一个让PCB业界中大多数企业都比较满意的年份。

  2005年印制电路产业的前景会怎么样?它的亮点在哪里?基于亚洲地区PCB的产值占全球PCB总产值的比例已超过70%,中国、日本、韩国是现今亚洲PCB生产的三大重镇,也是全球PCB产业的三大支柱的事实,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地业界对2005年PCB产业前景的展望,这对了解世界PCB在2005年的发展趋势应该有所裨益。

  中国:HDI板和挠性板 将继续领跑

  这些年中国PCB产业的发展为世人瞩目,即使在2000年~2002年的全球性产业景气不佳时期,中国的PCB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至2003年已位居世界第二大印制板生产国,PCB的销售收入和进出口总额首次双超60亿美元,在世界PCB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17.55%。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扩大的电子产品市场,为PCB业的发展构筑起巨大和相对稳定的市场,大量外资的投入和海外工厂的转入也把中国产品更多更快地带进世界市场。

  有资料表明,2004年1月~9月,我国印制电路的进出口量/值已和2003年全年的进出口量/值相当,2003年全年PCB进出口分别为36.3亿美元和24亿美元,而2004年1月~9月PCB进出口已分别到达35.5亿美元和26.4亿美元;2004年全年的进出口总额已突破80亿美元,达到88.93亿美元(其中PCB出口为38.2亿美元,进口为50.7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48%,虽然仍有较大的进出口逆差,但出口的增速已经远远高于进口的增速。

  尽管2004年PCB产业的最终统计数据尚未发布,但从业界众多企业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2004年对中国PCB业也是一个好年景,是PCB业取得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大多数PCB企业订单饱和、销售增长、实现盈利。PCB的价格在持续多年下滑后,2004年首次出现了止跌回升局面,而且许多产品价格已经上调了10%~20%,对原材料涨价的负面影响有所抵消,企业经营环境有所好转,业界出现了一批全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10亿元和利税过亿元的企业。

  展望2005年,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我国PCB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特别是HDI板和挠性板的发展将继续领跑PCB行业。虽然我们在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产业链整合、管理经验、品牌建设和标准等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宏观调控和能源供应近期对PCB的发展还会产生一些影响,但随着一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终端电子产品及其产业链的快速调整和成长,PCB行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我们的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我国从PCB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将不可阻挡。

  日本:增长来自增层板 挠性板和封装载板

  目前,日本是世界PCB产业的第一大国,不论是其PCB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其PCB设计制造的技术工艺水平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都是其PCB业发展的厚实基础。在PCB和CCL领域,它掌握着大量的先进专利技术和标准,另外,它还拥有环保工艺和材料的优势。

  尽管如此,在2000年~2002年的世界经济景气低迷的大环境中,日本的PCB业也未能摆脱衰退的命运,这可以从下面一组数字中得到印证:2000年~2004年,日本印制电路板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衰退4%,其中刚性印制板部分衰退达7.8%,载板部分的增长率为负2.6%,唯有挠性印制板的复合增长率达到7.9%。2003年~2004年,日本PCB的发展在世界经济景气复苏的大环境下,有了较大的起色。数据显示,2003年日本PCB产值达98.15亿美元,比上年的88.07亿美元增长了11.45%;2004年日本PCB产值估计可达11774亿日元,比2003年增长9.2%,其中除了刚性板增幅较小外,挠性板和载板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延续2004年的产业发展,加上全球经济景气依然向好,日本国内经济也已摆脱衰退,进入十年来最好水平,日本业界对“2005年PCB产业仍有持续成长的空间”的看法几乎是异口同声。

  日前,JPCA协会一委员表示:2005年日本PCB产业成长动力将来自增层板、挠性板和封装载板,中低阶印制板向亚洲其他地区外移趋势将更为显著。这一认知和判断,显然是基于日本业界对近几年来日本PCB产业发展状况的持续观察和系统分析,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增层板、挠性板和封装载板等高技术含量及特殊要求的PCB板方面而得出的,是一个既符合其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符合今后PCB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韩国:本国OEM厂商 带动PCB业发展

  韩国PCB是这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后起之秀,尽管它的PCB产业发展仅有30余年的历史,但现今它已成长为PCB行业强有力的竞争者。凭借韩国国内强势崛起的电子产业和品牌消费性电子产品迅速向全球扩展,依赖于该国的全球OEM,韩国PCB制造商的产品从高多层HDI板到刚-挠性混合板,从倒装芯片封装到厚通信大背板等应有尽有。

  据介绍,韩国PCB厂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提供给韩国OEM中的一个或几个。当三星与LG在手机全球竞争中双双进入前五名之时,当三星和Hynix一起提供着几乎全球一半的DRAM产量时,韩国的PCB厂商必然在为这些OEM配套中受益,并让业界不可小看。在这些OEM的带领下,韩国的PCB制造商紧紧追随日本PCB技术的发展,并且不断有所创新,如在积层多层板技术和新的叠微孔PCB生产工艺、埋入式PCB等前瞻性产品领域的研发等等。

  在韩国的PCB大厂中,其技术发展紧追日本,要强于中国,其生产成本虽高于中国却又低于日本,这使韩国的PCB产业树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韩国PCB业总体发展较均衡,能源、原材料供应较有保障,韩国的PCB及专用设备均以中小企业或专业化生产的工序支持,具有高效、灵活、快捷的特点。

  展望2005年,韩国印制电路协会会长表示:2005年仍将持续由当地的TFT LCD面板与手机等消费性产业来带动韩国PCB产业成长的局面。预期从2003年~2005年间,韩国PCB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成,其中2003年产值为36.7亿美元,比2002年22.58亿美元大幅增长了60%以上;2004年可望达到46.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7%;2005年将增长到53.9亿美元,同比再增长16%。而成长的动力除了来自上述产业的需求外,还包括半导体产业与数字相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手机、记忆芯片、平板与等离子显示器以及汽车都是韩国PCB厂商的终端市场,它们将为韩国PCB产业在2005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

  因此,2005年对韩国PCB业界来说,仍会持续成长并保持两位数的递增速度,这一乐观预期也是众口一词的。

  2005年PCB业将呈现六大特点

  从日本、韩国、中国三地业界对2005年PCB产业前景的展望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大环境来说,2005年全球PCB产业将延续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而平稳增长,它有持续成长的空间,但随着一些电子产业相继进入高峰后,其递增的速度将有所趋缓。

  第二,在2004年一直持续的原材料涨价风波,由于新产能的陆续投入,供需矛盾可能会有一定的缓和,特别是电子级玻纤产量的迅速调整和增产使CCL的价格趋向平稳,但铜材国际市场的价格和环氧树脂的价格仍很被动。由于需求依然旺盛,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调的可能性尚不是很大。

  第三,已经上调了的PCB产品的价格,由于PCB需求行情的支撑及原材料成本尚无明显下降趋势的影响,PCB价格可基本趋稳,让产业保持一个不算高的合理的利润空间。

  第四,在PCB技术进步方面,应用市场对PCB的更高更新要求将对PCB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起更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HDI板、挠性板及挠-刚结合板、封装载板、光电板、埋入元件板等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企业借助这些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寻求较好的利润空间。

  第五,在产业链的整合方面,上下游企业则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合作,多建立巩固的战略伙伴关系,才可以求得双赢和多赢。

  第六,PCB企业尤其是在国内投资的大企业之间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和交流,使企业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能保持高度的弹性体制和灵活的应对能力,继续增强国际竞争力,并达成更多的共识,在我国PCB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自: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信息部

责任编辑: skylee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给该文章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得分 6.17, 共 6 人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声明: 本站的内容仅供网友个人学习和研究用。若其真正的版权拥有者发现本站部分内容有伤害到您,或您公司的利益,有侵犯其版权之嫌的,请来信告知,我马上删除这些内容。任何涉及商业赢利目的时不能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您发现链接错误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
Copyright © SMT之家论文中心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5504号, 沪ICP备05001058号-1